破解演藝公司的借錢融資瓶頸關鍵在於資方、政府與企業三管齊下,投資方要加強與文化企業的溝通瞭解,政府需要產業基金進行引導。

據中國證券報報道,由北京產權交易所與北京商報聯合組織了一場投借錢融資沙龍,討論的主題是如何破解演藝公司的借錢融資瓶頸。專家指出,破解的關鍵在於資方、政府與企業三管齊下。

一座位於北京老城區的四合院,被改造成獨一無二的小劇場戲劇村,茶館、聊吧、小劇場、書吧等將這個地方打造為都市白領休閒會友的聚集地。這就是首次在文化地產概念中引入了戲劇場的繁星戲劇村。儘管這個項目得到了北京西城區政府的支持,但項目負責人、天藝同歌國際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樊星仍然感到資金捉襟見肘。「2000萬的資產,包括設備、政府投資改造等,但只能做500萬的擔保。政府在擔保中能不能起到更多的作用?」

樊星遇到的困惑是絕大多數民營演藝公司遇到的難題,甚至一些國營大公司也面臨著資金緊張的問題。在文化體制改革已經推進、絕大多數演出單位已經自負盈虧的前提下,向資本市場尋求資金支持是必然的選擇,但資本市場對於演藝公司卻是「想說愛你不容易。」

北京銀行中關村管理部副總經理王萌介紹,2008年,北京銀行投向各類文化創意企業的貸款資金,影視項目獲得的金額最大,為8.92億元,占總額六成以上,其中有許多是耳熟能詳的大片;創意設計產業、出版業和會展業處於「貸款第二梯隊」,而文藝演出則屬於「墊底」,所獲貸款資金僅有影視項目的六分之一左右。

深圳創新投資集團北京公司總經理劉綱認為,演藝產業借錢融資困難,主要體現在投資方對這一領域關注度不夠,這其中的原因就是這一行業本身產業化程度不高,項目單一,風險大,缺乏穩定的現金流;此外,許多演藝院團的前身是國有體制,經過了改制轉企之後,國有股東控股等問題浮出水面,制約了風險投資方的投資熱情。

IDG亞洲區高級副總裁虞俊說,在他所掌管的基金中,有2億美元用於文化創意產業,但用於演藝行業的投資很少。原因除了演藝公司缺乏穩定持續的盈利能力之外,還在於文化演藝的商業模式還不明確。「劇場不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商業模式,只能說是地產的商業模式,也就是收地租模式,如果只有這一種,那我很擔心你的風險承受能力。」

台上扮的是嬌美的杜麗娘,台下坐的是精幹的商務精英,廳堂版昆曲《牡丹亭》帶領觀眾進行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。演出組織者、北京普羅之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邵東鴻說,這個昆曲演出與其他演出最大的不同在於,它吸引的客戶群體無論從收入、行業還是消費水平來看,相當高端。

「既然我們這個演出場館的觀眾與銀行的目標客戶是一致的,我們能不能把與銀行的借錢-還錢模式進行一些突破?比如可以讓投資人(借錢方)冠名,利用文化創意產業的隱性價值,達到銀行提升品牌價值的目的。」

邵東鴻說,要看到文化藝術產品與文化產業的特殊性,它們與其他的產品和行業是不一樣的,文化是有附加值的,有力量的。這些可以給投資人帶來更多的東西。

邵東鴻的大膽想法得到了一些人士的認同。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文化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喻文益認為,文化創意類中小企業要積極準備好表內資產和表外資產。所謂表外資產,就是按照常規行業的資產負債表以外的東西,比如文化附加收益、所擁有的明星效益等等,這些都需要一一列舉,向投資方仔細說明。